第83章 南北之變(一)
關燈
小
中
大
車輪碾過平整的路面滾滾向前, 牛頸兩側垂掛的銅鈴叮叮搖曳,灑下一連串規律悅耳的脆響。
窗外不遠處,一陣曲調與吳風頗異的絲竹樂越過院墻, 織入鈴聲,引起了車內兩人的註意。
荀羨向聲音傳來的方向略微側頭, 分辨曲調中的歌辭, 神色從空茫轉為猶疑。
王瑯耳力更好, 對沿路住戶的情況也了然於胸, 從自己的思緒中回神後, 立時便聽出了巷邊高墻裏所奏的是漢魏舊曲《對酒》。
永嘉南渡已久,即使北地遷來的僑族間也漸漸風行起吳歌女樂,王瑯多次沿這條路前往渡口, 聽到的都是搖蕩人心的纏綿吳語,辭不出桃花綠水之間,春風秋月之下, 曲調也多采於市井新造, 流行更疊很快。[1]
《對酒》, 顧名思義是飲酒時所歌所唱,於眾多舊調中相對悠揚, 符合王孫富賈的審美, 卻很難在南北斷絕的現狀下流傳到江左民間,也就是王瑯、荀羨這樣累世顯貴的舊族子弟才會在耳濡目染中有所接觸。可如今飄入耳中的樂曲, 不僅曲調與王瑯所知無誤, 歌聲也是純正的洛陽口音。
她伸手挑開車簾, 東南風格的樓閣一角掠過眼簾, 正是記憶裏宴飲歌舞不斷的那戶鴻商。
餘光見身邊少年仍在側耳細聽, 她放下車簾, 隨著逐漸遠去的絲竹聲和道:“囹圄空虛。冬節不斷。”
這下再不用懷疑是自己聽錯,荀羨將目光投向她,黑瞳裏帶上幾分怔忪。
“人耄耋,皆得以壽終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。”
唱完樂章最後兩句,王瑯輕叩廂壁,對靠近過來的司北吩咐:“去查那名樂伎來歷,明晚我要傳她問話。”
類似這般突如其來的差遣常有發生,隨車護衛的侍從們在頭領手勢指揮下稍稍變陣,分出三人離隊執行,幾乎沒有造成一點響動。王瑯也習慣了下屬的高效,吩咐之後並不等待回稟,直接轉頭迎上少年視線,談起剛才聽到的古調:“令則可知此辭為何人所作?”
荀羨頓了頓,回道:“家中有藏魏樂府集,泰半為魏三祖所賦,《對酒》僅此一首,乃魏武言王治太平之作。”
所謂魏三祖,指的是曹操、曹丕、曹叡三人。
王瑯第一次在宗學裏聽到這種說法時十分詫異,旁敲側擊打聽了一番,才知道在晉人的主流看法中,魏文帝曹丕的文學成就相對較高,能論入中品,曹操、曹叡次之,並在下品,談論起來常常將三人共提。至於後世與父兄同列三曹的陳思王曹植獨占一檔,受到晉人特別推崇,列入上品、仙品。謝靈運所謂“天下才共一石,曹子建獨得八鬥”的看法並非標新立異,而是兩晉南朝的公論。
荀家作為曹魏舊臣,藏有曹魏樂府詩集並不奇怪,然而曹操這首《對酒》在晉代算不上名篇,流傳度遠不如他直抒胸臆的《短歌行》,王瑯本人也僅僅是因為過目不忘才記得全詩。問荀羨是否知道歌辭為何人所作,更多是看他的思維是否敏捷——什麽人能在對酒時吟唱起王道治世澤被蒼生?要麽是臣子獻給晉武帝奉承太康之治,如《晉世寧舞》辭;要麽是執政者自己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,範圍不廣,賭一把即可。
荀羨能說出詩的內容,並斷言魏樂府中《對酒》僅此一首,證明他對這首流傳不廣的樂府詩有特殊關註。
畢竟是荀彧的後人,對那段曾經風雲際會傾心信任,最終慘淡收場的結局不耿耿於懷是不可能的……
王瑯的思路飄忽了一瞬,便聽少年問道:“阿姊讓人查那名樂伎,是那戶人家並非僑族?”
這倒被他猜對了。
王瑯點點頭:“他家是魏氏旁支,養了不少海船,孫吳之際最遠去過夷洲,北上遼東也有海路可通。伎人難得渡江,或許有些來歷,若不是,無非白跑一趟,不費什麽功夫。”
北方變數太多,王瑯目前以收集情報為主,不願與人多談,於是兩人又說回曹操。
在《對酒》中,曹操以簡明扼要的筆墨描繪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——對於統治層,君王要賢明,佐臣要忠良;諸侯官吏都能愛護百姓,提拔幹練明理之人,貶黜昏庸不力之人,依情節輕重處罰罪犯。對於普通百姓,應當不被官吏上門催擾,人人禮讓,不陷入訴訟糾紛;耕種所得足以抵禦災年,年老力衰時能夠休息。最終,整個社會達到路不拾遺,罪惡消失,人人得以壽終正寢,甚至惠及草木昆蟲的大同境界。[2]
按荀羨的理解,曹操格局恢弘開闊,試圖將恩惠推及到黎民百姓,這是他凝聚佐臣,奠定霸業的基石。
如何培養君王、諸侯、官吏的賢明仁愛之心,曹操避而不談,因為這些在瞬息萬變的亂世沒有空暇去培養。而嚴刑峻法,賞罰分明這些法家看重的舉措能培養出執行力強的官吏,實現他的規劃。
君臣嚴格的尊卑界限,自私自利的人性,曹操也避而不談,反而拾起墨家“兼愛”、“尚同”的理論,強調要一視同仁,不能根據自己的親疏遠近分配,實現更大範圍的公平。
正因為他試圖維護廣大黎民的利益,他才能得到最多人的支持,擊敗家世、聲望遠勝於自己的對手,統一北方。
按荀子“王者富民,霸者富士,僅存之國富大夫”的標準,盡管他的施政方針靠近法家、墨家,卻在諸侯中於實質上最接近王治。
王瑯輕飄飄拋出一個質疑:“若以民富論,魏武治下百姓遠不如劉景升。”
這讓少年瞬間暴露了自己的真正論點:“一隅之民,如何與中原抗衡?益州可謂民殷國富,兼有天險,然則何足道哉?”
王瑯心頭微動,又聽了一會兒,發現他說著益州,實際還是含沙射影在說揚州,對益州與江左的真正差異並無意識,也對曹丕“天限南北”的洞見充滿輕蔑,認為孫吳政權以江左之地維持五十餘年統治是歷史上的異數,一旦北方決出霸主,壓服江左只是代價問題。
荀羨的這番談興持續到了與謝安會合之後。
抗拒天子賜婚畢竟是件風險極高的麻煩事,他可以理直氣壯求助王瑯,對被牽連進來的謝安卻有些心虛。然而謝安聽說以後神色不改,只是溫和含笑地對王瑯預言“看來過兩日要陪琳瑯去建康拜訪會稽王”,說話時甚至還在悠悠然搖著他的白羽扇,這讓荀羨對他秋天搖扇的腹誹變成了謝安石確有名士風度的感慨,高高築起的防備悄然瓦解。
因此,當謝安問起為何司南、司北都不在王瑯身邊,王瑯簡述途中經歷之後,話題很自然延續下去。
概括荀羨的論點,大體是對“王者富民,霸者富士”的擴展,認為中原是漢人根基,必須趁北方平定之前進行北伐,還都洛陽。
根據漢末三國的經驗,荊州、益州、江左的勢家大族大多是偏安派與投降派,自私自利,目光短淺,被這些士族綁架的政權普遍只有幾年或十幾年壽命,最長的孫吳也不過五十年,絕不能被一時安逸迷惑。
王瑯聽著聽著忍不住看向謝安,有他不著痕跡引導,荀羨的觀點比之前激進多了,部分不太成熟的想法也說了出來,真是個非常可怕的人。應該放任他繼續誘導荀羨暴露內心未經掩飾的想法,還是讓那部分保持混沌,等待潛移默化的改變呢?
王瑯正在權衡,冷不丁聽謝安問:“魏武非意滿中原,然南限於長江,西阻於劍閣,至文帝、武帝乃並之,何也?”
這是可以問的問題嗎?
王瑯睜大眼睛,在寬闊衣袖的掩蓋下悄悄掐了謝安一把。
作者有話說:
[1]《南史·蕭惠基傳》:自宋大明以來,聲伎所尚多鄭衛,而雅樂正聲,鮮有好者。惠基解音律,尤好魏三祖曲,及《相和歌》,每奏,輒賞悅不得已。
又按《晉書·王恭傳》:會稽王道子,嘗集朝士,置酒於東府,尚書令謝石,因醉為委巷之歌。
可知東晉後期已見南朝艷曲發端。
[2]曹操《對酒》全詩錄如下:
對酒歌,太平時。吏不呼門。王者賢且明,宰相股肱皆忠良。
鹹禮讓,民無所爭訟。三年耕有九年儲,倉谷滿盈。
班白不負戴。雨澤如此,百谷用成。卻走馬,以糞其土田。
爵公侯伯子男,鹹愛其民,以黜陟幽明。子養有若父與兄。犯禮法,輕重隨其刑。
路無拾遺之私。囹圄空虛,冬節不斷。人耄耋,皆得以壽終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窗外不遠處,一陣曲調與吳風頗異的絲竹樂越過院墻, 織入鈴聲,引起了車內兩人的註意。
荀羨向聲音傳來的方向略微側頭, 分辨曲調中的歌辭, 神色從空茫轉為猶疑。
王瑯耳力更好, 對沿路住戶的情況也了然於胸, 從自己的思緒中回神後, 立時便聽出了巷邊高墻裏所奏的是漢魏舊曲《對酒》。
永嘉南渡已久,即使北地遷來的僑族間也漸漸風行起吳歌女樂,王瑯多次沿這條路前往渡口, 聽到的都是搖蕩人心的纏綿吳語,辭不出桃花綠水之間,春風秋月之下, 曲調也多采於市井新造, 流行更疊很快。[1]
《對酒》, 顧名思義是飲酒時所歌所唱,於眾多舊調中相對悠揚, 符合王孫富賈的審美, 卻很難在南北斷絕的現狀下流傳到江左民間,也就是王瑯、荀羨這樣累世顯貴的舊族子弟才會在耳濡目染中有所接觸。可如今飄入耳中的樂曲, 不僅曲調與王瑯所知無誤, 歌聲也是純正的洛陽口音。
她伸手挑開車簾, 東南風格的樓閣一角掠過眼簾, 正是記憶裏宴飲歌舞不斷的那戶鴻商。
餘光見身邊少年仍在側耳細聽, 她放下車簾, 隨著逐漸遠去的絲竹聲和道:“囹圄空虛。冬節不斷。”
這下再不用懷疑是自己聽錯,荀羨將目光投向她,黑瞳裏帶上幾分怔忪。
“人耄耋,皆得以壽終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。”
唱完樂章最後兩句,王瑯輕叩廂壁,對靠近過來的司北吩咐:“去查那名樂伎來歷,明晚我要傳她問話。”
類似這般突如其來的差遣常有發生,隨車護衛的侍從們在頭領手勢指揮下稍稍變陣,分出三人離隊執行,幾乎沒有造成一點響動。王瑯也習慣了下屬的高效,吩咐之後並不等待回稟,直接轉頭迎上少年視線,談起剛才聽到的古調:“令則可知此辭為何人所作?”
荀羨頓了頓,回道:“家中有藏魏樂府集,泰半為魏三祖所賦,《對酒》僅此一首,乃魏武言王治太平之作。”
所謂魏三祖,指的是曹操、曹丕、曹叡三人。
王瑯第一次在宗學裏聽到這種說法時十分詫異,旁敲側擊打聽了一番,才知道在晉人的主流看法中,魏文帝曹丕的文學成就相對較高,能論入中品,曹操、曹叡次之,並在下品,談論起來常常將三人共提。至於後世與父兄同列三曹的陳思王曹植獨占一檔,受到晉人特別推崇,列入上品、仙品。謝靈運所謂“天下才共一石,曹子建獨得八鬥”的看法並非標新立異,而是兩晉南朝的公論。
荀家作為曹魏舊臣,藏有曹魏樂府詩集並不奇怪,然而曹操這首《對酒》在晉代算不上名篇,流傳度遠不如他直抒胸臆的《短歌行》,王瑯本人也僅僅是因為過目不忘才記得全詩。問荀羨是否知道歌辭為何人所作,更多是看他的思維是否敏捷——什麽人能在對酒時吟唱起王道治世澤被蒼生?要麽是臣子獻給晉武帝奉承太康之治,如《晉世寧舞》辭;要麽是執政者自己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,範圍不廣,賭一把即可。
荀羨能說出詩的內容,並斷言魏樂府中《對酒》僅此一首,證明他對這首流傳不廣的樂府詩有特殊關註。
畢竟是荀彧的後人,對那段曾經風雲際會傾心信任,最終慘淡收場的結局不耿耿於懷是不可能的……
王瑯的思路飄忽了一瞬,便聽少年問道:“阿姊讓人查那名樂伎,是那戶人家並非僑族?”
這倒被他猜對了。
王瑯點點頭:“他家是魏氏旁支,養了不少海船,孫吳之際最遠去過夷洲,北上遼東也有海路可通。伎人難得渡江,或許有些來歷,若不是,無非白跑一趟,不費什麽功夫。”
北方變數太多,王瑯目前以收集情報為主,不願與人多談,於是兩人又說回曹操。
在《對酒》中,曹操以簡明扼要的筆墨描繪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——對於統治層,君王要賢明,佐臣要忠良;諸侯官吏都能愛護百姓,提拔幹練明理之人,貶黜昏庸不力之人,依情節輕重處罰罪犯。對於普通百姓,應當不被官吏上門催擾,人人禮讓,不陷入訴訟糾紛;耕種所得足以抵禦災年,年老力衰時能夠休息。最終,整個社會達到路不拾遺,罪惡消失,人人得以壽終正寢,甚至惠及草木昆蟲的大同境界。[2]
按荀羨的理解,曹操格局恢弘開闊,試圖將恩惠推及到黎民百姓,這是他凝聚佐臣,奠定霸業的基石。
如何培養君王、諸侯、官吏的賢明仁愛之心,曹操避而不談,因為這些在瞬息萬變的亂世沒有空暇去培養。而嚴刑峻法,賞罰分明這些法家看重的舉措能培養出執行力強的官吏,實現他的規劃。
君臣嚴格的尊卑界限,自私自利的人性,曹操也避而不談,反而拾起墨家“兼愛”、“尚同”的理論,強調要一視同仁,不能根據自己的親疏遠近分配,實現更大範圍的公平。
正因為他試圖維護廣大黎民的利益,他才能得到最多人的支持,擊敗家世、聲望遠勝於自己的對手,統一北方。
按荀子“王者富民,霸者富士,僅存之國富大夫”的標準,盡管他的施政方針靠近法家、墨家,卻在諸侯中於實質上最接近王治。
王瑯輕飄飄拋出一個質疑:“若以民富論,魏武治下百姓遠不如劉景升。”
這讓少年瞬間暴露了自己的真正論點:“一隅之民,如何與中原抗衡?益州可謂民殷國富,兼有天險,然則何足道哉?”
王瑯心頭微動,又聽了一會兒,發現他說著益州,實際還是含沙射影在說揚州,對益州與江左的真正差異並無意識,也對曹丕“天限南北”的洞見充滿輕蔑,認為孫吳政權以江左之地維持五十餘年統治是歷史上的異數,一旦北方決出霸主,壓服江左只是代價問題。
荀羨的這番談興持續到了與謝安會合之後。
抗拒天子賜婚畢竟是件風險極高的麻煩事,他可以理直氣壯求助王瑯,對被牽連進來的謝安卻有些心虛。然而謝安聽說以後神色不改,只是溫和含笑地對王瑯預言“看來過兩日要陪琳瑯去建康拜訪會稽王”,說話時甚至還在悠悠然搖著他的白羽扇,這讓荀羨對他秋天搖扇的腹誹變成了謝安石確有名士風度的感慨,高高築起的防備悄然瓦解。
因此,當謝安問起為何司南、司北都不在王瑯身邊,王瑯簡述途中經歷之後,話題很自然延續下去。
概括荀羨的論點,大體是對“王者富民,霸者富士”的擴展,認為中原是漢人根基,必須趁北方平定之前進行北伐,還都洛陽。
根據漢末三國的經驗,荊州、益州、江左的勢家大族大多是偏安派與投降派,自私自利,目光短淺,被這些士族綁架的政權普遍只有幾年或十幾年壽命,最長的孫吳也不過五十年,絕不能被一時安逸迷惑。
王瑯聽著聽著忍不住看向謝安,有他不著痕跡引導,荀羨的觀點比之前激進多了,部分不太成熟的想法也說了出來,真是個非常可怕的人。應該放任他繼續誘導荀羨暴露內心未經掩飾的想法,還是讓那部分保持混沌,等待潛移默化的改變呢?
王瑯正在權衡,冷不丁聽謝安問:“魏武非意滿中原,然南限於長江,西阻於劍閣,至文帝、武帝乃並之,何也?”
這是可以問的問題嗎?
王瑯睜大眼睛,在寬闊衣袖的掩蓋下悄悄掐了謝安一把。
作者有話說:
[1]《南史·蕭惠基傳》:自宋大明以來,聲伎所尚多鄭衛,而雅樂正聲,鮮有好者。惠基解音律,尤好魏三祖曲,及《相和歌》,每奏,輒賞悅不得已。
又按《晉書·王恭傳》:會稽王道子,嘗集朝士,置酒於東府,尚書令謝石,因醉為委巷之歌。
可知東晉後期已見南朝艷曲發端。
[2]曹操《對酒》全詩錄如下:
對酒歌,太平時。吏不呼門。王者賢且明,宰相股肱皆忠良。
鹹禮讓,民無所爭訟。三年耕有九年儲,倉谷滿盈。
班白不負戴。雨澤如此,百谷用成。卻走馬,以糞其土田。
爵公侯伯子男,鹹愛其民,以黜陟幽明。子養有若父與兄。犯禮法,輕重隨其刑。
路無拾遺之私。囹圄空虛,冬節不斷。人耄耋,皆得以壽終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